教育部代码:12616
为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内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学员在文化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3月28日,经济管理学院第五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初级班全体学员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探寻巴渝古韵,传承华夏文明”实践活动。活动借助文物研学、任务实践、思想交流等多元形式,引导学员在历史长河中感悟文化根脉,在时代使命中强化责任担当。本次活动由学院团学指导老师黄怡、况心玲、朱文燚带队,第五期“青马工程”初级班学员全体参与。
(学员在远古巴渝展区参观)
活动伊始,团学指导老师况心玲以“文物观史、以史鉴今”为纲领发表讲话,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她强调指出,青马学员要以“从文物中见历史规律,于实践中悟真理力量”为方法论,主动肩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使命,争做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先锋旗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是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于一体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社会价值。
“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千里江山图》为北宋末年宫廷画师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学员们手持任务卡开启“时空穿梭”之旅:在四楼历代书画展厅,从《千里江山图》的磅礴笔触中解码古代文人“家国同构”的精神境界;驻足二楼远古巴渝展区,通过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探寻长江文明的起源。文物与科技交融的展陈方式,帮助学员建立起对巴渝文明演进的立体脉络,更深刻领悟“何以中国”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基因。
紧接着,“文物自述”创意实践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各小组围绕指定文物撰写解说词并录制主题微视频:巫山猿人下颚骨化石“开口”讲述文明初绽的故事,汉代说唱俑“穿越”演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江竹筠烈士遗书与当代青年展开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学员们以文物为主角,用青春视角重构传统文化叙事。
此次活动构建起“历史场景+理论浸润+价值引领”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希望全体学员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码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文字:王彩霞 袁仔丹 图片:彭虹云 汪彬月 万洪利 (传媒中心 梁丹彤/编辑)